“再制造零部件”,這是壹個對很多汽車用戶都略顯陌生的概念,僅從字面上理解,可能多數人第壹反應是把其與廢舊回收利用聯系起來,從而對再制造零部件的質量或功能在心中打了折扣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
雖然還有壹些阻礙需要克服,但經過國家兩批次試點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調整,再制造行業規模化發展前景向好,預期會吸引市場多方的積極參與。
我國汽車保有量和車齡的雙增長帶動報廢汽車數量增長,從而為再制造的規模化奠定了基礎。近年來,在汽車產業迅速發展下,2021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上升為3.02億輛,同比增長7.5%。在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的同時,國內汽車的使用年限也在不斷增加,2021年我國汽車的平均車齡達到了6.5年。
不過,考慮到我國龐大的汽車保有量並非壹蹴而就,為何以前再制造行業並未引人關註?答案是因為政策法規限制。事實上,國家對基於報廢車輛的再制造行業的態度,在最近二十年中發生了政策轉向,從限制轉為放開,這掃清了再制造行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障礙。
最終在2019年出臺的《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》中,明確了拆解的報廢機動車五大總成具備再制造條件的,可以經過再制造予以循環利用,並在隨後陸續出臺了更為詳細的實施辦法予以規範。
02再制造預期吸引多方積極參與
首先,保險公司希望推廣再制造零部件的應用範圍,從而降低零部件賠付成本。隨著車險費改的深入,2021年機動車輛保險收入下滑、賠付金額卻上升,導致賠付率大幅升高至69%,保險公司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。壹般而言,保險公司賠付金額中接近三成與零部件有關,考慮到再制造零部件價格最低時僅是原廠新件的壹半,再參照美國市場在維修中使用過半數的再制造件的市場規模,依次估算下來,再制造零部件的普及有望為保險公司帶來上百億的減損效益。
03上下遊的阻礙需要化解
另壹方面,我們也應註意到,與成熟市場相比,我國的汽車報廢拆解行業仍處於發展早期,正規拆解規模低,規模化拆解欠缺,這些是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做大做強的不利因素。
作為對照,各主要發達國家以補貼形式促進正規拆解回收。規模化拆解不成熟則是因現行法規的約束。目前我國實行就地拆解管理,拆解不能跨城市,且需要申請行政許可。在就地拆解的行政管理下,企業拆解的車型無法針對單壹品牌精細化拆解,並且行政許可制也使得報廢拆解企業間競爭壓力小,技術改進動力欠缺,不利於規模化發展。
我國公眾對再制造零部件接受度不高,壹方面是因為市場混亂影響了消費者的感受,我國汽配市場有大量的副廠件,給用戶消費造成較大困擾,再制造產品更被普遍認為是二手翻新貨,從而導致再制造產品的接受度不高。另壹方面也與再制造件消費數量少有關,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值約500億元,出口量占到國內生產的40%。引導消費者態度轉變是長期過程,需要了解消費者的具體訴求,挖掘消費顧慮背後的深層原因。
我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“碳達峰”,2060年前實現“碳中和”,相關工作已成為我國重要任務,也將是各行業應予以重視的發展方向。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屬於綠色循環經濟,具有極大的潛力可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消減。從宏觀層面上,國家已經出臺了壹系列的政策支持產業發展,相關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也在逐年增長,規範有序地推動著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的發展。
同時也應註意到,與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相關的中下位政策法規、實施辦法等出臺時間較近,對相關廠商而言,固然新政策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助力,但是也帶來了合規性相關風險,尤其是在各項政策法規實施的初期階段。所以,再制造行業仍在探索中發展,參與者的實踐經驗尤為可貴,持續關註頭部企業的最佳實踐將有助於了解行業發展最新動向。